大霧還是“人誤”? 昆明長水機場亂象的警示
經過各方努力,因為大霧滯留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簡稱“長水機場”)的最后一批旅客5日晚飛離昆明。然而,一場大霧,為何就讓一個設施一流的國際機場一時間陷入混亂?下次大霧時又該怎么辦?云散霧開后,機場與航空公司是否也該有所“醒悟”,防止此類現(xiàn)象再度上演?
大批旅客滯留航站樓成“一鍋粥”
“廣播沒有聲音,也沒人安撫我們,到處一片亂麻麻。”回憶起滯留機場的情形,陳女士覺得就像一部災難片。
原定于3日由昆明飛往烏魯木齊的陳女士,在機場從早上8點等至晚上10點,卻被告知航班取消。不知道飛機何時能夠起飛,陳女士只好苦守機場繼續(xù)等候。由于滯留旅客越來越多,機場熱水、毛毯、盒飯供應嚴重不足,陳女士在饑寒交迫中苦等30余個小時。
據(jù)昆明長水機場現(xiàn)場指揮中心介紹,3日由于受大霧天氣影響取消了440架次航班,航站樓內一度7500名旅客滯留。為盡力追回取消航班,4日又高負荷執(zhí)行航班794架次,其中,從4日23時30分至5日6時連夜執(zhí)行航班200多架次,近萬名各類旅客又不得不在機場連夜等候,長水機場由此一度陷入混亂。
值機柜臺等崗位的工作人員因無法告知準確的航班信息,成為旅客“千夫所指”的對象,混亂與高壓之下,有報道稱個別工作人員離開崗位,旅客隨即“占領”柜臺,用系統(tǒng)電腦自己查詢航班情況,甚至還拿起廣播呼喚機場和航空公司工作人員。
昆明長水機場承認,本次大面積航班延誤是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啟用以來面臨的一次嚴峻考驗。
機場亂象大“霧”還是人“誤”?
長水機場一位值班負責人介紹,1月3日因大霧天氣取消大量航班,基地航空公司的大部分飛機在外場過夜,本場僅有4架飛機,給后續(xù)保障帶來難度。同時,1月4日執(zhí)行航班794架次是昆明機場有史以來保障的航班量最高的一天,超出機場現(xiàn)有保障能力,加之受航班高峰時段流量控制等原因,導致大量航班延誤。
部分受困旅客卻認為,惡劣天氣導致航班延誤并不罕見,但一場大霧就讓一個國際機場長時間陷入如此混亂的境地且疲于應付,這說明機場與航空公司在管理方面尤其是應對突發(fā)事件上能力不足。
“既然航班取消了就應該讓我們知道,這樣我們也不會都往機場擠了。”原定于3日飛往海口的旅客鄒女士說,機場與航空公司的信息發(fā)布遲鈍得令人“匪夷所思”,不僅沒人提前告知航班取消或延誤,機場內也沒有廣播為旅客播放相關航班的即時信息。“信息不通”成了雙方矛盾的核心。
對此,長水國際機場航站區(qū)管理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付中介紹,3日當天長水機場上空氣象條件按航空術語屬“邊緣天氣”,氣象條件總體不太穩(wěn)定,為了盡量保障旅客出行,能飛就盡量飛,所以直至3日晚上才最終決定取消440架次航班。而航班信息來源于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沒有及時通報航班延誤信息,機場廣播也就無法播報。
據(jù)了解,由于延誤信息發(fā)布不及時、通知不到位,3日滯留旅客與4日正常航班旅客數(shù)量不斷累加。與此同時,機場與航空公司的應急服務卻未能及時跟上,供水、供暖、飲食等方面均出現(xiàn)問題。“旅客實在太多了,所以熱水、食物等物資保障有些短缺。”付中解釋說,新機場搬遷不久,地面保障能力確實有限,工作人員、擺渡車、行李車等數(shù)量均不夠應對這樣一次大規(guī)模旅客滯留狀況。
云消霧散能否“悟”出點啥?
有專家認為,一些機場與航空公司延誤航班后總是“高高在上”,對滯留旅客解釋、安撫根本不夠,所以才會引發(fā)眾怒。
云南社會學者金子強認為,航班延誤往往會打亂旅客原有出行安排,旅客出現(xiàn)焦慮情緒在所難免,機場與航空公司不僅要安撫旅客,還應細化溝通補償機制,這也是解決問題提升服務質量的關鍵所在。
此外,金子強認為,出現(xiàn)雨雪大霧等惡劣天氣時,航班延誤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機場與航空公司應建立長效應對機制,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比如組建應急工作小組,細化每個人的具體職責,并通過反復演練完善預案。”金子強說。
付中也坦承,此次延誤事件的確反映出機場各相關單位應急經驗不足,尤其是信息溝通不暢。“有必要成立專門的航班信息工作小組,保障航班信息及時、準確傳達到機場運行指揮部、機場地服和旅客。”付中說,在互通信息的基礎上,該取消的航班當果斷取消,并及時告知旅客。
“機場與航空公司之間也要建立聯(lián)動機制,一旦出現(xiàn)問題應該互相協(xié)作共同解決。”長水機場綜合監(jiān)察支隊一大隊大隊長徐鋒認為,此次機場和航空公司之間信息不通,導致某些時候無法回應旅客疑問,從而加劇旅客不滿情緒,以后將在此方面加強聯(lián)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