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禮儀:六瓶礦泉水練出的美態(tài)
資料圖:大運頒獎禮儀的排練
大運禮儀班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在經(jīng)過大運會的嚴格洗禮后,禮儀班的姑娘們煥發(fā)出了更為炫目的光彩,無數(shù)汗水和淚水,筑就了她們堅強的品格,在世界面前展示著中國風采。
□本報記者 凌育增 任智麗
通訊員 李為奇
在本屆大運會賽場上,激烈的比賽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另一道別樣的風景也同樣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那就是優(yōu)雅專業(yè)的禮儀服務人員隊伍。從引領、頒獎到退場,她們時刻保持著動人的微笑和儀態(tài)。據(jù)了解,本屆大運會共有350名禮儀人員。
最美麗的“紀律部隊”
唐鐘代甜是跳水館頒獎禮儀人員。從大運禮儀班畢業(yè)后,她就和姐妹們開始進行封閉式訓練。從培訓到下場館實地演練,再到賽場上出場頒獎,唐鐘代甜感覺自己一直生活在“紀律部隊”里。“培訓非常辛苦,耗費體力,也不能隨便外出,甚至連拍照留念也得經(jīng)過批準”。
不過代甜也坦言,由于自己是空乘專業(yè)出身,又經(jīng)歷過高標準的乘務培訓,所以一貫對自己要求嚴格,這種枯燥的生活她很快就適應了。
本次大運會的禮儀選拔、培訓工作之嚴格,與北京奧運會及廣州亞運會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女孩們的身高、腿型都有嚴格選拔標準,除了這些“硬件”,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外語水平等“軟件”也是考官們所注重的。最后能入選大運禮儀志愿者隊伍的,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
大運會開始之后,整個團隊就進入到高度緊張狀態(tài)。同樣來自大運禮儀班的羅文文說:“每天,我們都會提前四個小時到達賽場,女孩子做發(fā)型需要近兩個小時,化妝、面妝也要近兩個小時。登場前,我們還要認真溫習動作、站姿、笑容,基本沒有休息的時間。”
在大運會現(xiàn)場記者看到,近十位禮儀人員正在走廊上進行站姿訓練,一位形象專家站在她們面前細細研究分析每一個動作。旁邊不足10平方米的化妝室內(nèi)已經(jīng)人滿為患,多位造型師和化妝師緊張地為禮儀人員打造著發(fā)型和妝容。
大運禮儀班班長程丹笑著說:“別看頒獎就那么幾分鐘,幾個小時的準備時間還常常不夠用。每到進餐時間,能在化妝室里趕緊扒幾口盒飯就很開心了!”
禮儀團隊采用輪班制,然而就算當天沒有頒獎任務的禮儀人員也必須按時到達場館候命。一旦當班禮儀出現(xiàn)異常情況,要保證有充足的候補人員可以及時頂上。每一天,姑娘們都會在炎熱的天氣中忙碌到深夜,一直到觀眾們都退場了,她們還會聚集在一起開個總結會,爭取明天做得更好。
在這樣緊張的工作氛圍中,程丹一個禮拜就瘦了5斤。她自嘲道:“瘦了好,穿禮服更好看!”
資料圖:大運頒獎禮儀的培訓
六瓶礦泉水練出的美態(tài)
大運禮儀培訓,邀請來了化妝、發(fā)型設計、形象美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形體訓練包括芭蕾舞手位、跳躍和中國古典舞傳統(tǒng)組合;專業(yè)禮儀加入了眼神和笑容練習,還有行姿、托盤、轉體和行進中手引練習。這些聽起來很玄乎的訓練內(nèi)容都是專家的“法寶”,但是可把唐丹和她的姐妹們“整”得夠慘。為了隨時浮現(xiàn)出完美的微笑,她們需要咬著筷子訓練,一節(jié)一小時的課下來,嘴巴都麻痹了;站姿訓練,她們需要穿上鞋跟至少5厘米高的鞋子,頭頂一本書,兩腿之間夾一張紙,在一節(jié)約一個半小時的站姿練習課中要保證書和紙都不掉落;為了鍛煉臂力,她們需要端著六瓶礦泉水進行長時間訓練,這樣才能保證端著放有獎牌、獎杯、鮮花的“海之貝”托盤長時間站立還能保持優(yōu)美儀態(tài)。
禮儀人員分為人員引領和頒獎兩類。人員引領看似簡單,每個流程和細節(jié)也都經(jīng)過了精雕細琢,手擺放的高度、與運動員的距離,都是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
程丹說:“這樣的訓練成效很明顯,至少在這屆大運會上,沒有一個禮儀人員出過紕漏。只是每次頒完獎往回撤時,我們常常僵硬得路都不會走了。”
苦中作樂的戰(zhàn)友情
熊趙特和李騰蛟這兩個大運禮儀班很“稀有”的男孩兒,是大運場館的升旗主管。一離開學校就進入“管理層”,20歲的熊趙特一開始頗有幾分忐忑:“升旗主管不光是按一下升旗按鈕那么簡單,還得做好導演、禮儀主管、升旗人員等所有崗位的協(xié)調工作,才能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銜接無誤、流暢精準。”
這批大運禮儀班的男孩女孩們?nèi)縼碜运拇ǖ膸姿咝?,曾?jīng)是校友,一起為大運服務,共同的經(jīng)歷讓他們的“革命情誼”非同一般。有人說,在培訓期間最炎熱、辛苦的時候,和熟悉的姐妹們聊幾句、開個玩笑,疲勞也減輕了不少。
禮儀班的胥麗娜動情地說:“在培訓班畢業(yè)的那天晚上,老師給我們開了一個歡送會,全班很多同學都哭了,很舍不得分開。大運禮儀服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回到公司后,我和伙伴們會繼續(xù)努力,讓大運禮儀班的名字永遠都那么動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