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首都機場,回家路:“跑道36L,可以落地”
“跑道36L,可以落地”,這無疑是我最喜歡聽到的塔臺指令。
一個航班,可能1個小時,也可能10個小時,但是聽到這句指令,意味著只剩3分鐘,就可以落地。
飛機上,3名飛行員,5名乘務員,100多名旅客,從起飛后就一直期盼著安全落地的時刻,落地了才算安全抵達目的地,才算安全完成任務。
最后的這3分鐘,通常也是最緊張的時刻。
乘客們都喜歡在落地前遙望窗外的城市,回家的,家人的面孔早已映入腦海,也許在接機大廳,也許在家里的客廳,一臉微笑;出差的,出差任務一閃而過,和誰接洽,如何交談,心中默念;旅游的,旅游景點已在腳下,在哪兒照相,在哪兒購物,默默憧憬。落地前的這3分鐘,各有所思。
乘務員做完落地前的廣播,提示乘客們系好安全帶,在最后的3分鐘里,按照培訓要求,她們雖然坐在座椅上綁著安全帶,但是腦海里卻在不?;貞浘o急撤離的程序,有準備的撤離應該怎么做,無準備的撤離應該怎么做,起火了怎么辦,口令有哪些,她們比乘客要緊張,因為職責所在。
飛行員收到落地指令,表明跑道已經(jīng)干凈了,機場允許落地,但是能見度、道面條件、風向風速、有無亂流、雷暴、大雨、飛機狀態(tài),任何一方面出現(xiàn)問題不符合落地條件,都必須嚴格執(zhí)行復飛程序,拉起飛機重新進近或備降,可以落地只是塔臺指令,能否落地卻要飛行員的綜合判斷,比起乘務員,飛行員在落地前的這3分鐘顯然更加緊張,同樣是職責所在。
而無論乘客、乘務員還是飛行員,期望卻是共同的----安全落地。
落地后,飛機還在滑行,總有旅客迫不及待地打開手機打電話發(fā)短信,多數(shù)是為了報聲平安“我落地了…”,心情總可以理解,雖然他們不知道已經(jīng)違反民航法,或者知道違法也明知故犯,這是急性子,沒辦法,其實都已經(jīng)平安落地了,等飛機停穩(wěn)關(guān)車了再開機,耽誤不了幾分鐘。
機組成員對于落地的感受則取決于是否是最后一段,不是最后一段則意味著還需再重復剛才的工作,再來一次起飛落地,如果是最后一段,基本和旅客一樣,在送完客后趕緊打個電話發(fā)條微信,和家人說一聲“我落地了…”。
對我來說,36L是北京首都機場3條跑道中最靠西的一條,也是離家最近的一條跑道。因為公司航班結(jié)構(gòu)的原因,“跑道36L,可以落地”大致意味著一天的飛行任務即將結(jié)束,和旅客一樣,我也迫不及待,期待著落地后盡快回家,順義離機場不過10多公里,但是從落地到回家卻需要1個小時,滑回機位,關(guān)車程序,旅客下飛機,坐車回基地,交回資料然后開車回家,如果BGS(北京地面服務公司)的保障車輛再晚到十幾二十分鐘,我比旅客更想罵人。
無論如何,比起“可以起飛”,“可以落地”的指令要可愛多了,現(xiàn)代科技讓幾十噸甚至幾百噸的大鐵塊在空中飛翔,圓了幾千年人類對飛行的夢想,但是在地面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卻是人類固有的本能感覺,有些人在空中總感覺心是懸著的,只要一顛簸就心跳加速,但只要一落地,安全感立即充盈全身,人類,畢竟還是陸生動物。
每一個飛行員一生只需做對一道數(shù)學題就足夠了,那就是“安全起飛次數(shù)=安全落地次數(shù)”,一個可以起飛對應一個可以落地,一次循環(huán),一次功德,一次生命的禮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