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不僅有輕盈的翱翔 更有平穩(wěn)落地的責任
對民航飛行員來說,他們的生活并非他人所見的“沖上云霄”那么瀟灑自如。相反,或許正因為被想象成自 由的化身,他們從一進入航空公司起,就被公司、家人、旅客寄予厚望。從副駕駛升級為機長,肩章上增加的第四道杠就是“responsibility”責任,而先前他們已經(jīng)歷過了“profession”專業(yè)、“knowledge”知識和“flyingskill”飛行技術的三重考驗。
藍天之上,不僅有輕盈的翱翔,更有平穩(wěn)落地的責任。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催化劑,讓這幾位年輕的男孩們經(jīng)歷著由內(nèi)而外的蛻變。從副駕駛到機長,每個人更是要艱難“破殼”,才能享受責任之上的自由。
普通話不如英語講得溜
1989年出生的李彬臉上有顯而易見的爽朗和自信。他的狀態(tài)也許能代表他所在的山東航空飛行一大隊104中隊——一個年輕向上、追求完美、朝氣蓬勃的學習型中隊的氣質(zhì)。山航飛行部黨委書記王宏軍這樣評價104中隊:“雖然還都是些孩子,但里面每個人都是人物,很了不起。”
回看李彬的飛行之路,好似非常隨性,卻又因為夢想早早埋下了種子。高中參加空軍招飛,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后來考入青島理工大學,主修汽車服務工程專業(yè)。起初準備考研,后期決定參加注冊會計師考試,這個年輕人一直沒有停止摸索適合自己人生方向的努力。大三下學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同學看到山航招收“大改駕”(大學生改學飛行駕駛專業(yè))的通知,這不禁又讓他重溫那個擱置已久的藍天夢。在朋友的支持下,他鼓起勇氣去參加了招飛面試,很幸運地成為了一名準飛行員。
進入山航后,他更是對這來之不易的機會非常珍惜,“雖然一開始沒能成功,但為什么不再試一次呢?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我一直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李彬的家鄉(xiāng)是四川瀘州,他那略帶川味兒的普通話讓他一開口就自帶一絲喜感和親和力。李彬說,來到山東后,因為操著一口“川普”,經(jīng)常被同學和同事開玩 笑,“雖然大家都沒有惡意,但還是希望自己的普通話能夠更標準一些。”李彬透露,自己專門百度過如何讓四川人的普通話更標準的訣竅。比如苦練“張娜拉的奶 奶下樓拿牛奶”這句能讓分不清n、l的他舌頭打結(jié)的話。他還經(jīng)常讓家人和同事幫忙一遍遍糾正自己的發(fā)音。面對這個倔強的四川小伙,時間久了,大家也不取笑 了,都幫著他向更標準的普通話靠近。
別看李彬普通話不甚標準,他可是104中隊里的英語小達人。前不久104中隊舉辦了一場“我的飛行夢”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通過激烈角逐,李彬以精彩的表現(xiàn)從15名決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他坦言自己為這次比賽做了充分的準備,“任何機會擺在你面 前,那還不完全是你的,你必須努力!”
李彬說,出國前的英語培訓和在國外學飛行的那段經(jīng)歷對自己英語幫助很大。104中隊會定期組織國際英語 知識培訓,借助公司提供的英孚學習平臺擴大詞匯量和聽力。“國際化是個大趨勢,山航不斷新增國際航線,開展英語演講比賽也是增強我們英語尤其是口語表達能 力的好辦法。”李彬提到,自己2015年飛了曼谷航線,2016年又飛了普吉和仁川。比起國內(nèi)航線,自己更喜歡飛國際航線,“因為可以練英語呀。”初中 時,不同于很多同學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起步晚的他一度是英語差生,曾被老師單獨“開小灶”。為了趕上進度,他給自己制定了學英語的原則:以最完美、最標 準的水平要求自己,“追求100%的標準,就永遠不會止步于50%,就像公司的飛行標準操作程序,這是我必須做到的。”
學機型改裝“像被扒了層皮”
和李彬相比,年長兩歲的張彪在山航的成長經(jīng)歷要復雜一些,性格也更沉穩(wěn)一些。他是一名“養(yǎng)成生”,高中畢業(yè)后直接被選拔為飛行員送到航空院校接受四年完整的航空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然后再進入航空公司接受機型理論和實操培訓。2010年,張彪進入山航,最初飛的機型是CRJ。2014年底,CRJ-200飛機退出山航歷史的舞臺,機隊基本統(tǒng)一為波音737機型。張彪在2014年7月開始學習機型改裝,按照他的話說,“學習機型改裝的過程,我整個人都像被扒了一層皮。”
從零開始接觸全新的波音機型,這讓本來順利地朝著CRJ準機長的方向前進的張彪,突然變成了新的學員,“找不到著力點了。”張彪說,那段時期自己壓力特別大,雖然學到了很多新知識,但更多的是疑惑。當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寫了兩本飛行筆記,經(jīng)常通宵學習。”轉(zhuǎn)機型后,很多知識都得重新學習甚至是從零學習,104中隊每周一次的“開講啦”活動對他的幫助很大。為了幫助年輕飛行員更好 地掌握飛行知識,中隊每周邀請一位教員專題講課,講課后還能和這些優(yōu)秀教員一起互動交流,平時在航班飛行中積累的問題也能得到很好解決。
“飛過兩種機型,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飛行技術的累積,更是一種心理沉淀。”不到而立之年的張彪,說到“心理沉淀”這個詞,乍聽之下讓人感覺有點不搭。如果用“內(nèi)斂”來形容現(xiàn)在的張彪,那么四年前,他應該是個“內(nèi)向”的男生。四年時間,如同讀大學,讓這個青澀稚嫩的男孩就像綠茶在開水里泡出了味道一樣,整個人都舒 展開來,眼界與心胸也開闊許多。
“四年前,我喜歡泡吧、熬夜通宵、喝酒,現(xiàn)在更愿意自己在家做飯,或者去健身房鍛煉身體——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在培養(yǎng)一些積極向上的愛好上,可以說不吝成本。四年前,我沒有什么時間觀念,而飛行讓我整個生活態(tài)度都變得嚴謹,我像得了強迫癥一樣喜歡也習慣了去安排時間,連等電梯、等紅綠燈都精確到秒,以達到對時間的最大合理利用。”舉完例子,張彪便放松地靠在椅背上,默默傾聽同事們的話——依舊帶著一絲 靦腆的大男孩氣質(zhì)。雖然話不多,卻句句堅定。他用一句話總結(ji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愛生活,愛飛行。”簡單直接,堅定有力,正如他在單純的飛行生活中演繹著最純粹 的自己,一切都向著“準機長”穩(wěn)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