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長水時代”的東航云南公司(圖文)
“長水時代”的謀略
對東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Yunnan Airlines.,簡稱“東航云南公司”)來說,轉場不僅意味著公司正在以新機場為新的歷史舞臺,意氣風發(fā),朝氣蓬勃,著手打造昆明區(qū)域樞紐,攜規(guī)模和先發(fā)優(yōu)勢成為云南航空市場最具競爭力的航空公司,還飽含著云南省委省政府“橋頭堡”建設“航空先行”的責任期許和“航空強省”戰(zhàn)略“飛向世界”的開放愿望。
作為云南省最大的基地航空公司,東航云南公司在云南航空市場的占有率一度接近50%,但一直沒有突破50%。新機場的交付使用為突破這個瓶頸帶來強有力的契機。與此同時,近幾年,東航對云南航空市場的運力投放力度不斷在加大,以平均每年7架飛機的引進速度投放云南航空市場。云南公司黨委書記李云峰說,云南公司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49架飛機,到年底機隊規(guī)模將達到52架,按照馬總的設想,云南公司要在昆明新機場打造“四進四出”的航班波,東航航班量必須占昆明新機場總航班量的50%以上。
東航總部領導的高度重視讓云南公司“長水時代”的謀略更加飽滿。東航云南公司將站在一個更大的平臺登高望遠、厚積薄發(fā),直上云霄。
審時度勢謀思路
云南公司按照“馬總對昆明必須高起點的要求”,充分利用長水機場打造國家門戶樞紐機場釋放時刻資源的有利契機,審時度勢謀求“長水時代”的發(fā)展思路。李云峰表示,隨著時刻資源的放量和機隊規(guī)模的增加,云南公司將深耕航線網(wǎng)絡,力推“三三四”戰(zhàn)略,即“三個全覆蓋、三個區(qū)域樞紐中轉網(wǎng)、四個層面立體航線網(wǎng)絡”,最終實現(xiàn)昆明新機場“四進四出”航班波的打造。“長水運營兩月,這項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們現(xiàn)在努力的方向是超過50%。”李云峰信心十足。
據(jù)了解,云南公司抓住昆明新機場時刻放量的機遇,準備建立4個航班波雛形。第一波從凌晨5點開始,東南亞、南亞、西亞遠程航線到達轉國內、省內航線出發(fā);第二波從10點開始,省內航線到達轉國內航線出發(fā),國內航線到達轉省內航線出發(fā),省內、國內航線到達轉東南亞短程航線出發(fā);第三波從14點開始,省內、國內航線到達轉東南亞、西亞及臺灣地區(qū)航線;第四波從19點開始,東南亞短程航線到達轉省內、國內航線出發(fā),省內航線到達轉國內航線出發(fā);國內航線到達轉省內航線出發(fā);省內、國內航線到達轉東南亞、南亞遠程航線出發(fā)。
與此同時,云南公司還利用轉場契機搶抓服務硬件資源。轉場新機場運營后,云南公司兩艙休息室增至6個,面積從520㎡增加至2083㎡;值機島有4個,80個值機柜臺,同時值機島上還設有自助值機柜臺,相對固定使用廊橋21個。這些資源占了昆明新機場將近一半的額度。良好的服務硬件資源為東航的服務品牌建設,為即將啟動的樞紐保障體系(HCC)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圖2:廊橋準確對接 |
運籌帷幄搶效益
轉場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市場方面體現(xiàn)的更為直接。根據(jù)局方要求,6月25日至7月3日公司在昆明巫家壩和長水機場起降的航班量要調減10%-40%,涉及近700個航班。經(jīng)多方協(xié)調,深入研究,公司采取“聯(lián)程改直飛、減少短航線、臨時外站過夜”等措施,降低轉場期間的新老機場保障壓力。
長水機場航班時刻放量后,東航在昆明與各共飛公司競爭航線數(shù)量增加、競爭航班密度加大,在客源未出現(xiàn)大幅度增幅的情況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此,云南公司梳理現(xiàn)有航線網(wǎng)絡,把運力向東航獨飛航線、優(yōu)勢航線、高收入航線上集結,避免航線價格惡性競爭;同時,加強產品體系建設,提升營銷產品的競爭力,推出云南經(jīng)昆明至“江南”、“海南”游,經(jīng)昆明至西安中轉“西部游”,經(jīng)昆明至香格里拉、拉薩“飛越滇藏”,經(jīng)昆明至國際“三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系列產品和“東航機票+機場至昆明市區(qū)地面交通”以及“東航機票+昆明機場至地州四地”的航空運輸打包產品,降低轉場給市場帶來的沖擊。
采訪期間,筆者獲悉,7月份,云南公司取得了客運運輸收入首度突破9億元大關的好成績。云南公司市場營銷部施海波說,預計8月份的客運運輸收入比7月份還要好。究其根本,施海波說,這應該歸功于一個“早”字,早在總部7月份布置旺季生產任務時,我們在4月份就開始準備。云南公司市場營銷部按照早計劃、早安排、早組織、早銷售的營銷策略,牢牢把握運力投放與市場需求的節(jié)奏,確保了旺季旺收。據(jù)了解,暑運期間,在高效調配下,云南公司兩艙收入在整個客運收入占比中明顯提高。隨著空客A330和波音737-800相繼加入云南公司機隊,北京、上海等主要航線的運力得到較好補充,邊際貢獻收入表現(xiàn)優(yōu)異。同時,國際、地區(qū)航線通過減投增效,客座率、票價水平都取得了較大增幅。整個7月,東航在昆明市場占有率達43.4%,同比增1.3%。
圖3:李書記巡回講座 |
敢于擔當經(jīng)考驗
東航昆明新機場基地項目與昆明新機場同步規(guī)劃、同步設計、同步建成,6月28日昆明新機場運營后,意味著東航云南公司“長水時代”的工作和生活正式開啟。雖然,運營雙月以來,東航云南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過程卻飽含艱辛。
與“巫家壩時代”相比,“長水時代”員工來回機場耗費在地面的交通時間至少要多出1個小時。除此之外,新的工作環(huán)境、新的運作模式、新的操作流程,這一系列變化都給云南公司干部員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考驗。
“長水時代”一經(jīng)開啟,暑運高峰接踵而至,僅轉場第七天長水機場的旅客出港流量就恢復到巫家壩的客流水平,現(xiàn)在則遠遠超過了巫家壩的客流量。同時,由于安檢設施設備改為單機操作,大大降低了值機效率,原來老機場正常辦理一位旅客行李只需1.2-1.5分鐘,現(xiàn)在需要2.5-2.8分鐘(不含安檢開包情況)。為了保障高峰期旅客值機手續(xù)得以正常辦理,縮短旅客辦理乘機手續(xù)的等候時間,地服部值機室全體員工無條件加班,每天凌晨4:10分到崗迎接第一個于6:10分飛往拉薩的航班。
轉場不到一個月,云南公司地服人就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7月21日的北京強雷暴天氣、8月6日的昆明強雷雨天氣和8月8日的臺風“???rdquo;。地服部全體干部員工發(fā)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奉獻、特別有愛心、特別重團結”的地服精神,贏得了旅客的理解和支持。地服部旅客服務中心新成立的廊橋隊則克服了人員短缺及靠橋經(jīng)驗欠缺的困難,完成了一次次飛機接、退橋任務。其中6月28日對空客A330雙頭橋的成功接機更是讓廊橋隊每一位干部員工記憶猶新。當日操作雙頭橋的蘇榮和張翠華也被同事們戲稱為“橋王”和“橋后”。如今,廊橋隊的接、退橋技術越來越成熟。
盡管云南公司早在去年就未雨綢繆地制定并實施了轉場人力資源儲備計劃,招錄并培訓了包括乘務員、地勤人員在內各工種人員338人,但是,面對旺季生產、運力增加和轉場磨合等問題,云南公司人力資源仍有明顯短缺。旺季生產中,飛行員、乘務員的時間都被用的足足的,幾乎再無潛力可挖。客艙部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謝雁說:“月底排班最艱難。”然而,關鍵時刻,飛行員、乘務員們積極響應公司號召,報名參加青年突擊隊,哪里需要就飛哪里。東航云南公司干部員工敢于擔當?shù)男袨楹徒?jīng)得住考驗的毅力也獲得了東航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股份公司總經(jīng)理馬須倫的肯定:“云南公司能打硬仗,善打硬仗,能打勝仗。”
決勝未來文化引領
大事業(yè)需要大謀劃,大謀劃呼喚大意識。要在新的歷史舞臺上加速起飛,東航云南公司需要更寬的視野、更廣的思維籌劃未來。云南公司黨委書記李云峰認為,文化是一種資源,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力量。無論是企業(yè)管理還是企業(yè)黨建工作、群眾工作等,只有貫穿了文化管理,工作才有了活的靈魂。
從巫家壩搬到長水,絕大多數(shù)民航員工不適應。時間成本、經(jīng)濟成本都在考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據(jù)了解,在搬遷新機場運營后,民航員工的辭職率呈上升趨勢,相比之下,東航云南公司的員工隊伍還比較穩(wěn)定。這與云南公司黨委書記李云峰倡導的文化引領力不無關系。李云峰說,轉場前后,我們到各個單位宣講“轉場經(jīng)濟學”,讓大家學會轉換理念,學會換算成本。“轉場經(jīng)濟學”:一是放大思維、擴展視野,讓員工知道有付出才有回報。東航在長水投入了15個億,投15個億的目的是為了今后的50個億、500個億,每個人的口袋也會隨之鼓起來。二是以時間換空間,讓員工們意識到雖然每天早上班30分鐘,晚下班30分鐘,但是可以在路上理清一天的工作思路,學會思考每天工作中的得與失,從而求得進步。三是讓員工加強跟周圍同事溝通、交流,提高凝聚力。巫家壩的辦公地點是分散的,長水的辦公地點相對集中,增加了同事與同事之間見面交流的機會,尤其是員工與領導之間見面交流的機會。目前,靠著這種文化引領,“轉場經(jīng)濟學”逐步深入人心。李云峰說,通過走訪宣講,員工都知道公司領導在想什么,下一步想干什么,有些政策許可的,能做的,我們盡量都做,不能做的,我們靠時間和時機去調整。
“關心員工、服務員工”一直是云南公司黨委近幾年在文化建設方面傾注較大精力的工作,云南公司在東航率先開辦職工服務中心,率先推行“EAP”員工幫助計劃,并不斷往“廣、深”方向發(fā)展和延伸。
“長水時代”任重道遠,李云峰表示企業(yè)文化建設將依然擺在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努力做到“從工作和生活上、從物質和精神上為廣大員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人文關懷”,使員工的幸福感、歸屬感逐步增強,從而使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和文化軟實力得到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