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 美國90年前流行的“飛機馬戲團”
圖1:兩名表演者在飛行中的飛機機翼上打網球
上世紀20年代,美國有一種很流行的娛樂活動,那就是現(xiàn)今已鮮為人知的“飛機上的雜技表演”。這種“玩命特技”包括在高空中從一架飛機跳向另一架飛機,站在機翼上跳舞或打網球等。表演者們冒著生命危險,滿足人們追求刺激和娛樂的需求,主要目的則是為了謀生。英國《每日郵報》近日簡要回顧了這段歷史,并刊載了一些當時拍攝的黑白照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飛機的發(fā)明者萊特兄弟和航空先驅格倫·柯蒂斯擁有的早期飛行表演團隊,以及飛行單人表演者如林肯·比琪和迪迪埃·馬森等,在美國就很受歡迎,但空中“玩命特技”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真正流行。
一戰(zhàn)期間,美國制造了大量的“柯蒂斯JN-4s”雙翼飛機(通稱“詹尼機”),幾乎每名飛行員都學會了駕駛這種飛機。戰(zhàn)爭結束后,大批飛行員失業(yè),而美國聯(lián)邦政府又廉價出售剩余物資,其中就有“詹尼機”和外觀類似“詹尼機”的“標準J-1”雙翼飛機,這促使許多退伍軍人買下了他們自己操作的飛機。與此同時,眾多飛機制造公司涌現(xiàn)出來,但市場競爭很激烈,很多公司僅生產少量飛機就破產了,盡管它們生產的許多機型性能可靠,設計也相當先進。此外,當時美國對空域尚未進行有效監(jiān)管。于是,“空中特技”迅速發(fā)展起來。
在當時的背景下,成為一名特技飛行員或高空雜技演員是頗有吸引力的謀生方式。這些特技演員也被稱作“巡回演出者”(該詞源于美國早期鄉(xiāng)村政治活動)。他們通常單獨工作或以非常小的團隊形式演出,但也有一些大規(guī)模的“飛機馬戲團”,這種“馬戲團”由多架飛機和多名特技人員組成。大多數(shù)演出會在鄉(xiāng)間小城鎮(zhèn)上空進行。他們同所在地農民協(xié)商,使用他的一塊田地作為臨時跑道。之后,一名或一組飛行員會“低飛”越過村莊,投下介紹只需一小筆費用就能乘坐飛機的傳單和“特技”廣告。一般來說,人群會跟著飛機來到指定地點,買票和觀看演出。在一些城鎮(zhèn),一名“巡回演出者”或一支“空中部隊”的露面能導致這個城鎮(zhèn)的人放下所有事情,蜂擁前去觀看表演。在普通民眾眼中,“巡回演出者”進行的是一項冒險而浪漫的活動,他們也往往被視為英雄。
圖2:一名特技表演者在空中完成“轉機”
“巡回演出季節(jié)”一般是每年的早春到秋季。“巡回演出者”表演各種特技:包括旋轉、俯沖、翻跟頭和桶滾;“空中飛人”在機翼上行走,特技跳傘,從一架飛機跳到另一架飛機或地面上行駛的小汽車里,穿過火圈,坐在飛機頂部的桌子上進餐,甚至在機翼上打網球、攝影、跳舞等。《每日郵報》評論稱,這些表演者“看上去并不畏懼萬有引力”。
其實,特技表演者們的經歷沒有想象的那么浪漫。“巡回演出者”杰西·伍茲說:“不要讓他們欺騙你,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浪漫。我睡在機翼底部,我要學會入睡時如何不掉下去。”表演者都需要很好的平衡力,就像格拉迪斯·羅伊和伊萬·昂格爾那樣,他們能在飛行中的飛機頂部打網球。羅伊1927年死于一場事故,她發(fā)動飛機引擎后,不幸被卷入螺旋槳,死時年僅25歲。
前一戰(zhàn)飛行員奧莫爾·洛克利爾的絕招是用一只手臂掛住飛機,他被認為是機翼行走的發(fā)明者之一,他經常通過這一方式修理飛行中的飛機。1920年,他在一場電影拍攝中駕駛飛機,但不幸由于燈光照明導致雙眼模糊,最終飛機墜毀身亡。飛行員霍華德·卡斯特拉恩則比較幸運,他駕駛的飛機撞到一棵大樹上,然后他奇跡般地爬出機艙。值得一提的是,后來的納粹德國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在一戰(zhàn)結束后也曾進行過一段時間的“玩命特技”表演。
此類“玩命特技”20年代前期在北美達到頂峰,但到1927年,競爭壓力的加劇迫使表演者們采用越來越多更危險的技術動作,隨著表演事故的劇增,該行業(yè)的安全問題受到當局關注。美國政府采取行動,對航空表演施加諸多限制,頒布了多項法案,開始監(jiān)管剛剛起步的民航領域。
這些法案所規(guī)定的安全標準和規(guī)范,在“巡回演出者”看來是不可能滿足的。有關法案還限制飛行表演的高度,這在表演者看來,嚴重影響觀眾的觀感。20年代末,美國軍方停止出售“詹尼機”,進一步打擊了空中特技表演這一行業(yè)。1941年冬,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卷入戰(zhàn)爭,隨即實施更為嚴格的本土航空管制,私人飛行員的特技飛行已經無法持續(xù)下去。而且,在國家的召喚下,飛行員們大都去參軍,所以這種“巡回演出”也就完全消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