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東航人——一個都是空乘的三口之家
在民航的生活圈里,雙飛家庭已經不足為奇,夫妻在廊橋上擦肩而過早已成了家常便飯。但一家三口都在空中飛行,都是客艙乘務員,也許你還是第一次聽說。今年7月,22歲的曲之豪通過培訓,和他的父親曲元、母親袁崢一樣,正式成為了一名空中乘務員,于是在東航客艙服務部的大家庭中,就有了這樣一個三口之家的“乘務家庭”。
前赴后繼來飛行 酸甜苦辣都嘗盡
早在1990年,袁崢就是乘務的“科班”畢業(yè),從民航學校來到東航,從事空中乘務員的工作,一干就干了26年。如今袁崢已是一名資深的客艙經理、乘務教員,并曾擔任客艙服務部乘務五部的大組長。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并沒有經歷過太多轟轟烈烈的事情,但飛行中的酸甜苦辣可都品嘗過。航班大面積延誤時的等待、天氣原因航班臨時備降、旅客千里迢迢送來表揚信、帶飛的徒弟成長為乘務長……許許多多的畫面構成了袁崢飛行的歲月。正是這些點滴的平凡,每一個敬業(yè)的航班,積累成了她二十幾年如一日的平安飛行和優(yōu)質服務。
同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乘務員眼中,她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身作則都凝聚了優(yōu)秀黨員的作風,也是大家學習的楷模。有一次航班上,迎客時,一位穿著簡樸的老伯上飛機后就一直十分拘謹,眼睛一動不動注視著前面的座椅背。袁崢很快就注意到他,主動走過去,問他喝點什么,送餐過程中,也再次親切地詢問老伯的情況。后來,老伯似乎顯得更加局促不安,于是袁崢叫來一位男乘,安排他協(xié)助老伯去上洗手間。果然,老伯第一次乘機,不知道飛機上能不能走動,怕碰壞了東西。乘務組的其他組員都感嘆袁崢的細心,也感受到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旅客的一片愛心。
而說起曲元來做空中乘務員的緣由,著實有趣。原來在機場賓館工作的曲元在朋友聚會上認識了袁崢,兩人相愛相知成為了夫妻。因為聽袁崢總是說著乘務員如何辛苦,看她又是早出晚歸又是顛倒時差,所以曲元也參加面試,來了個“地升空”,想體會這份工作的不易,更增進彼此的了解,可謂同甘共苦。
現在,曲元也飛行了二十多年,他不僅是一名客艙經理,更多次獲得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稱號,2014年,還被評為了上海同創(chuàng)共建文明口岸先進個人。作為一名男乘務員,他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勇于擔責,甘于奉獻。從08年汶川抗震救災到11年利比亞撤僑,從海地運送維合部隊到塞拉利昂運送援非抗擊埃博拉醫(yī)療隊,還有每年最辛苦的朝覲包機任務,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相聚別離為飛行 支持是愛千萬里
一次次說走就走的道別,曲之豪早已習慣了,用他的話說,自己從小是聽著爸爸媽媽飛行的故事長大的。但讓他們家印象最深的飛行,還是曲元在2014年參加的兩次援非醫(yī)療包機任務。
記得第一次參加援非包機任務時,整個機組飛行了45小時,行程3萬多公里。飛行途中,乘務員們全程關注醫(yī)療隊員的休息情況,在輪流執(zhí)勤期間,不僅增加飲料的選擇,還關心醫(yī)療隊員的情緒,與他們適時交流。在飛機即將落地塞拉利昂前,曲元動員所有乘務員將機組水果和點心,以及機上富裕的機供品贈予了醫(yī)療隊。大家在航班上身兼數職,還擔當起清潔工,食品裝卸工的工作,既把機供品和餐食一盒盒放到密閉空間和餐車內,保證機艙的清潔整齊,又更換所有的垃圾袋,自己打掃客艙。就是因為這樣,曲元回來累得話也說不動,身體終于抵擋不住長時間的疲勞飛行,發(fā)燒了,袁崢擔心得整晚未眠。第二次他又去執(zhí)飛,袁崢更加擔心,因為返程運輸中要與來自疫區(qū)的醫(yī)護人員接觸,他們有的接觸過疑似患者或病毒,機組成員隨時有被感染的可能。但曲元是瞞著家人,主動請纓的,為的是要完成他給專家們的那份承諾,他答應過要接他們回來。
第二次飛行比上次更累更艱苦,整個航程歷時53個小時,達7個航段之多,為了防止會有更多人接觸到病毒的可能,在莫斯科,他還帶領組員堅持“不下機、不換組、不配餐”的,仿佛上演了“上甘嶺”中斷水斷糧的一幕。曲元自豪地告訴袁崢,在抵達尼日利亞首都蒙羅維亞和塞拉利昂疫區(qū)時,其中有一部分旅客就是他曾服務過的醫(yī)學專家們,為了讓他們能夠認出自己,他毅然不顧家人的囑咐,揭掉了防護口罩,讓即將歸國的他們一到機門口就認出了他,親熱地叫著他的名字,激動萬分。曲元說,我答應過要親自去接他們回家的,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見到我就像見到親人一樣,要是戴著口罩,感覺心的距離很遠。而且專家培訓時說過空氣不會直接傳播,專家們和醫(yī)護人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赴湯蹈火,我還猶豫什么呢。這樣一說,本來還想責怪他不聽話的袁崢頓時被這份真誠感動了,支持他做得對,做得好。雖然當時疫情還在蔓延,雖然她不能親自去接他們,但是她覺得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也是一種愛。
耳濡目染愛飛行 教學相長共前進
平日里,曲元和兒子的交流比較少,但這次飛行的故事,曲元會情不自禁地講起,會把獎章拿回家向兒子炫耀,曲之豪在對父親頗有崇敬之意的同時,也迫不及待想參加到這樣艱苦而肩負使命的航班飛行中。
其實,早在小時候,曲之豪就對飛行耳濡目染,在爺爺的陪伴下,他可以趴在窗臺上看一下午的飛機。飛行離不開家人背后默默的支持,爺爺奶奶也是民航人,特別理解飛行工作的辛苦,毫無怨言做著后勤保障。曲之豪在老一輩的教導下,聽著民航的故事,從萊克兄弟發(fā)明飛機到兩航起義,從中國民航的成立到現在東航的發(fā)展。雖然被“散養(yǎng)”在外婆家,他很少能在節(jié)假日里和父母團聚,但他始終對空乘這份工作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漸漸地,曲之豪長大了,他愛上了飛機,愛上了民航,愛上了東航。袁崢說,今年年初,兒子也加入了乘務員的行列,一家三口聚少離多,最多的聯系方式便是微信。原來他們夫妻倆會在微信上聊聊最近的工作,切磋一下如何提升服務質量,現在又多了新成員的加入,建立了家庭會議群,聊生活、聊學習、聊工作,更加熱鬧了。有一次,三個人的航班都是差不多時間準備,于是大家提著飛行箱浩浩蕩蕩地出門,頗為壯觀。而曲之豪也有幸分別和父母共同執(zhí)行過航班,說起他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不同,他評價道:“媽媽在家里很親切,在航班上也很平易近人,對像我這樣的年輕乘務員耐心指導,十分注意細節(jié),而職業(yè)妝容和微笑就像她在我心目中一貫的形象,是一個標準的乘務員。爸爸則是在家里很嚴厲,話不多,在飛機上卻特別擅于和旅客溝通,三句兩句就哄得旅客非常開心,與他成為了朋友,是我想學習的榜樣。”同樣,袁崢也發(fā)現,兒子自從做了乘務員,以往在家里有些懶散的他竟然非常會干活,航班上連服務艙都整理得干干凈凈,令她刮目相看。
的確,曲之豪從父母身上學習了乘務工作的經驗,曲元和袁崢也從小曲身上了解到90后新乘需要哪些幫助。在今年暑運的旺季飛行中,雖然飛得很忙很辛苦,但是一家人相互幫助,彼此關心,在工作中教學相長,在生活中更添關愛。因為飛行,他們相聚甚少,因為飛行,他們相親相愛。與此同時,東航夢在飛行中傳遞,東航精神在飛行中傳承。
